Category Archives: 狮城人物

病患足不出户“家庭医生”登门服务

病患足不出户“家庭医生”登门服务

 

城市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带动人们对医药的需求。其中,许多老年人希望在家终老,促使对居家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居家护理·爱心营业》采访四家公司的创办人,有的是从照顾家中长辈的过程得到启发,有的是因为小时候得到年长者的照料而抱着回馈与报恩的心态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创办人清一色是年轻人,使得这个行业俨然成为一个年轻人为年长者奉献爱心的领域。

 

一般人眼中的“家庭医生”,通常是邻里的诊所医生。倘若除了治病,医生对病人嘘寒问暖、对病历了如指掌、对其家庭背景有所了解,甚至还亲自上门诊治,这样的医生又该如何称呼?业界称之为居家护理医生。

创办全解医疗(OmniMed Healthcare)的赖俊旭,便是一名全科居家护理医生。创业迄今,已有六年经验,是本地为数不多、风评极佳,且全职从事居家护理的医生之一。

赖俊旭开的是流动诊所。器材、药品、处方一应俱全,连同医生与护士,皆乘“诊所车”而来,服务与邻里全科医生无异。唯一的区别,或许是治疗的病人与病情,主要是患病且高危的年长者和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若非下不了床便是出门求医多有不便。创办全解医疗,是为了让病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仍能享有最佳的全科护理。

全职居家护理在业界少有人问津,不像是年轻医生会选择的道路。赖俊旭为何以此创业?

赖俊旭表示,就连当上一名医生,也颇有曲折。父母都不是医生,家中也只有最小的妹妹在学医。因向往自在的学习氛围与生活方式,原打算出国念书。可惜千回百转、计划告终,他才开始考虑本地课程,“在医科与法律之间,二选一。”

选择医科后,赖俊旭原想当一名外科医生。但他随即发现,外科医生的工作时间太长,每回值班都超出24小时,与他“趁年轻结婚生子”的愿景背道而驰,最终只好另觅出路。

 

形同医疗业体制中一孤舟

途中,赖俊旭专研过医美,还得到全国皮肤中心的认可。但他觉得医美太像美容业,即便酬金丰厚,却不适合自己。他直言:“如果我只是为了赚钱,我就不当医生了。”然而,当一名普通的全科医生,未免过于枯燥乏味。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做行走医生,专攻居家护理。

赖俊旭表示,就连当上一名医生,也颇有曲折。父母都不是医生,家中也只有最小的妹妹在学医。因向往自在的学习氛围与生活方式,原打算出国念书。可惜千回百转、计划告终,他才开始考虑本地课程,“在医科与法律之间,二选一。”

选择医科后,赖俊旭原想当一名外科医生。但他随即发现,外科医生的工作时间太长,每回值班都超出24小时,与他“趁年轻结婚生子”的愿景背道而驰,最终只好另觅出路。

形同医疗业体制中一孤舟

途中,赖俊旭专研过医美,还得到全国皮肤中心的认可。但他觉得医美太像美容业,即便酬金丰厚,却不适合自己。他直言:“如果我只是为了赚钱,我就不当医生了。”然而,当一名普通的全科医生,未免过于枯燥乏味。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做行走医生,专攻居家护理。

每回诊费若获护理津贴可降至20元至35元

未接触居家护理的人,难免觉得其费用一定很高。诚然,私人上门护理的首次应诊费为250元,不包括药品和药物处方,并非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

但是,通过医疗社工与有关部门的津贴评估决定,假设病人符合且获得与中长期护理相关的居家护理津贴资格,每回的诊费可能降低至20元至35元。赖俊旭希望把这个专业普及化,为此他常协助病人做充分的规划,自己则进行多方的协调,尤其是福利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目前看诊的病人中,约八成是获护理津贴的患者,剩余的两成才属于私人电召护理。

赖俊旭一天平均有六个上门护理,每个月大概有150个预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他分享了几个关键守则。

紧密跟进及复诊 减少病患因焦虑住院

赖俊旭的病人以年迈垂危者和末期患者居多,他指出,不要动辄住院,多数病人并不想住院,更不想在医院里病故。倘若家居护理医生处理不妥当,病人动不动就入院,以这些病人的身体状况,身体机能会有所衰退,容易遭传染病入侵,出院时情况可能比入院前更糟糕。

病人不是病例。医院的医生异常繁忙,为应付工作量,一切一贯依循章程、常规、病历表等进行诊断和测试。且不论诸多的测试有无效益,病人就常投诉医生只看(病历)屏幕,不看病人。但病人都希望自己被当作人来看待,而非仅仅是个病例。

知识换取安心。为避免他们动辄住院,就得事先指导他们,如何判断身体状况;在感到不适时,如何用适当的对应药物。再加上居家护理医生紧密地跟进与复诊,让患者少些焦虑,多几分安心。

(文/互联网)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未分类

杨陞才和陈 俊 良

(联合早报网讯)阿裕尼集选区的巴耶利峇分区又出现新面孔——原本活跃于波东巴西区的律师杨陞才,两周前开始出席巴耶利峇基层的活动。他是继热衷无偿服务的刑事律师陈俊良,去年8月到巴耶利峇基层服务后的另一张新面孔。

《联合早报》记者今天一早随杨陞才(38岁)和陈俊良(37岁)带领基层人员,到后港1道(罗弄阿苏,Lorong Ah Soo)第105座的巴刹与熟食中心,向摊贩拜年。

只见基层人员纷纷向摊贩们介绍杨陞才这位“老板”。开始时,陈俊良还走在杨陞才身旁,待杨陞才“热身”后,两人的距离就越来越大,由杨陞才当“前锋”了。

杨陞才2015年上半年开始活跃于波东巴西区,出任人民行动党波东巴西支部秘书。他目前既是波东巴西公民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也是巴耶利峇公民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他的出现引发坊间猜测他才是取代武吉巴督区议员穆仁理,出任行动党巴耶利峇支部主席的“真命天子”。

把头发剪短和戒烟已一个月的陈俊良受访时说,行动党总部不久前通知他要把他调回义顺集选区帮忙的消息。他到巴耶利峇服务后,已卸下行动党忠邦支部副主席的职务,但他虽出任巴耶利峇公民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半年来却没有正式受委为行动党巴耶利峇支部主席。

前年大选中,除了宏茂桥集选区前议员杨木光,其他四名代表行动党应战者都是该党阿裕尼各支部的主席。由谁出任巴耶利峇支部主席一职,继而在下一届大选中披甲上阵,因此备受关注。

陈俊良和杨陞才受访时异口同声地说,不管到哪一区去,都会尽心尽力服务居民,不去考虑下届大选是否代表行动党出征的问题。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李慧玲出任华文媒体集团主管

李慧玲出任华文媒体集团主管

新加坡报业控股宣布属下华文媒体集团一系列高层人事调动,《联合晚报》总编辑兼《联合早报》高级副总裁(新兴业务)李慧玲受委出任华文媒体集团主管,她将在12月1日上任。

报业控股昨天发文告说,李慧玲(45岁)将负责华文媒体集团整体商业与营运事务,这包括华文媒体集团旗下出版的《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及《我报》(华文版)报章与数码平台;四份学生报(《逗号》《大拇指》《小拇指》及《小小拇指》)、华语电台UFM100.3和出版华文刊物的焦点出版。

她和《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53岁)将直接向报业控股副执行长陈康威(43岁)负责。

李慧玲说:“华文媒体事业既面对所有同行都经历的媒体转型挑战,又得应对本地华文报独特的难题,接下这个重任,诚惶诚恐。但是‘知难’是一个不错的起点,知难而进,不失自信,希望与同人为这份文化事业耕耘时,步履更加稳健。”

陈康威说:“慧玲过去20多年在不同新闻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加上她对华文媒体事业的深入了解,相信能为她下来的工作带来助益,带领团队克服挑战并寻找新的契机。”

华文媒体集团营运总编辑蔡深江(50岁)将于12月1日重返《联合晚报》担任总编辑。他曾于2009年至2013年任《联合晚报》总舵手。蔡深江会继续担任华语电台业务总编辑,与报业控股电台总经理沈丰发一同管理UFM100.3。

文化产业部改组为

文创教育与新兴事业群

此外,华文媒体集团对旗下文化产业部进行改组,成立文创教育与新兴事业群,负责发展华文媒体集团的文化创意、出版与教育等周边业务。华文媒体集团数码部副总编辑罗文燕(40岁)将卸下现有职务,12月1日出任文创教育与新兴事业群副总裁,负责该部门事务。

文创教育与新兴事业群负责发展学生报与教育活动、文创展览与活动、书籍期刊出版、编辑行政及新业务的开拓。罗文燕说:“我希望下来与团队一起努力,让文化、教育、出版与业务发展之间发挥更大协同作用,推动华文媒体集团周边业务发展,使我们的活动和成品不仅是集团核心品牌的延伸,也是我们更贴近受众的桥梁。”

数码部内容主任洪奕婷(35岁)将接替罗文燕,担任数码部副总编辑。洪奕婷指出,数码部是一个正式成军仅九个月的年轻团队,并于不久前成功推出融入三家华文报内容的革新版zaobao.sg。

“我希望下来能与团队同心协力继续为zaobao.sg创造更多惊喜,为所有华文读者和用户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文化与产业部助理副总裁兼《联合早报》特别项目主任池例芳(47岁)将从10月12日起,出任报业控股综合市场部内容行销总监(华文、马来文与淡米尔文媒体),为华文媒体集团、马来与淡米尔文报章的广告商与伙伴机构提供更有效的跨平台综合媒体方案。她也会兼任华文媒体集团创意内容室总监。

池例芳说,报业控股综合市场部原本就有一支熟悉市场、商业嗅觉敏锐的销售团队,新团队不仅拥有三大母语媒体的市场专才,还包括采访经验丰富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她说:“在这个媒体多元平台共同发展的环境里,我们这个新团队的加入,可以集合市场部的专业知识和编辑室说故事的能力,运用纸媒、电台、数码平台及户外电子媒体等,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华文媒体事业既面对所有同行都经历的媒体转型挑战,又得应对本地华文报独特的难题,接下这个重任,诚惶诚恐。但是“知难”是一个不错的起点,知难而进,不失自信,希望与同人为这份文化事业耕耘时,步履更加稳健。

——李慧玲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李慧玲

新加坡报业控股《联合晚报》总编辑

2014年新加坡连氏学者

李慧玲女士,现任新加坡联合晚报总编辑,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东南亚研究硕士学位。她曾在联合早报担任过很多重要职位,如联合早报执行副总编辑、助理总编辑、高级执行编辑、采访主任、驻北京首席特派员、国际组高级执行级记者和驻香港特派员等。2014年获选为连瀛洲纪念奖学金新加坡学者。

李女士是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董事,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董事和新闻、通讯及艺术部之推广华语理事会理事。李女士曾获新加坡华文报新闻奖(最佳特写) 和新加坡华文报新闻奖 (最佳评论) 。

她曾出版过《渐行渐远》 (1990),《习惯忧愁》(1997),《步步为营》(2003),《港情流露》(2003)和《我们的90年—— 联合早报的前世今生》(2013)等书籍。

MODERATOR

Ms. Lee Huay Leng

Editor, Lianhe Wanbao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2014 Singapore Lien Fellow

Ms. Lee Huay Leng is the Editor of Lianhe Wanbao, a Chinese newspaper under the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and a Singapore Fellow of the 2014 Lien Ying Chow Legacy Fellowship Programme. She holds a master degree from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She rose through the ranks in Lianhe Zaobao as Hong Kong correspondent, Correspondent for Foreign Desk, Beijing Bureau Chief, News Editor, Senior Executive Editor, before becoming its Assistant Editor and Deputy Editor.

For public service, Ms. Lee serves as a board director for the Singapore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board member of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member of the 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Advisory Committee and member of the Promote Mandarin Council.

Ms. Lee has published many books and has received the prestigious Singapore Chinese Newspapers News Award for Best Feature and Best Commentary.

“李慧玲 新加坡”的图片搜索结果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Anthony Tan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td (SPH) today announced the appointment of Mr Anthony Tan (陈康威) a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Media group (CM), from 1 February 2015.

Mr Tan, 41, who was Deputy Secretary (Policy) with the Ministry of Health, takes over from Mr Lim Jim Koon, 65, who will retire after 38 years with the media group.

Mr Tan will oversee CM, which publishes three Chinese newspapers (Lianhe Zaobao, Lianhe Wanbao and Shin Min Daily News), four student weeklies (zbCOMMA, Thumbs Up, Thumbs Up Junior and Thumbs Up Little Junior), ZbBz Newsgazine,  bilingual daily My Paper (Chinese section), UFM100.3 radio as well as Focus Publishing which produces a range of magazines including U-Weekly.  In addition, he will also lead the editorial teams to strengthen and grow CM’s digital products.  CM also has a 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on department which promotes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ommunity and arts events.

Mr Tan studied in Maris Stella High School and Victoria Junior College. He graduated with a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 degree (First Class Honours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1997, and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Managemen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n USA, in 2005. He has worked in many public sector organisations throughout his career, including Ministries of Home Affairs, Finance and Manpower and the People’s Association. Mr Tan was also concurrently the Special Assistant to Mr Lee Kuan Yew from 2011 till Oct 2014.   He has also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statutory and private organisations like IDA International, Lee Kuan Yew Fund for Bilingualism Ltd and Ngee Ann Polytechnic

Said Mr Alan Chan,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SPH: “Anthony has close to 2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public sector.  His varied experience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put him in a good stead to driv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hinese Media group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pany’s success.  I would also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Mr Lim Jim Koon for his many years of service and contributions to SPH.”

On his SPH appointment, Mr Tan said: “I am honoured and excited to be joining SPH and heading Chinese Media group.  The group has a dynamic team with a diverse suite of products, in particular, the flagship newspaper Lianhe Zaobao, with its rich history of more than 90 years, and new media products reaching out to younger readers.   I hope to build on the strong foundation laid by my predecessors, and to continually innovate and enhance our Chinese media business and cultural outreach activities.”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陈康威

新加坡报业控股(SPH)委任陈康威(41岁)为华文媒体集团执行副总裁,他将在2月1日上任。

届时,在报业控股服务38年的现任华文媒体集团总编辑林任君(65岁)将退休。

新加坡报业控股今早发布文告宣布这项消息。

陈康威曾担任卫生部副常任秘书(政策)。接任华文媒体集团执行副总裁后,他将负责集团旗下所出版的报章,包括《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我报》、四份学生报(《逗号》、《大拇指》、《小拇指》及《小小拇指》)、娱乐及资讯网omy、华语电台UFM 100.3和出版中文刊物的焦点出版。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蔡志礼出掌南方大学中文系

《蔡志礼出掌南方大学中文系》

作为领航的旗舰系之一,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是马来西亚华社民办大专的第一个中文系,也是较早获得高等教育部学术鉴定局最高认证的科系。从2015年开始,来自新加坡的语言文化学者兼作家蔡志礼副教授,从资深历史学者安焕然副教授手中接过指挥棒,出任南方大学中文系主任。
.
对于接任中文系主任一职,蔡博士深表荣幸。他为中文系定下的愿景是“拥抱本土,迎向世界”,因为他深信配合全球化发展趋势,中文系除了专注培养华文专才 外,也应致力加强学生的英文能力和数码技能,让他们成为新时代最需要的中文新人才。他也发现名师汇聚是南方大学中文系的一大特色,国际知名诗人学者王润华 教授、何启良教授、郑良树教授、郑成海教授、安焕然副教授等,皆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代名教授。
.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文系致力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语言、文化会和历史,也积极开拓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多年 来通过学术交流、论著出版、主办会议等方式与国际学术界建立友好关系。在课程教学方面,既重视传统学问的根基,也强调当代本土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推崇多元 创意思维和品德修养。
.
中文系坐落在南洋风情浓郁的校园内,中华、西方和马来文化在此自然交融,是进修和钻研多元语言文化的理想园地。目前开设的课程包括中文(荣誉)学士学位与 中文专业文凭班,即将推出的是中文硕士学位课程,也计划在3年内开设博士班。蔡博士表示中文系欢迎各地学术与教育同道前来交流与合作,欢迎热心教育的有学 之士加入教研团队,更欢迎各地的莘莘学子来这里读书深造,成为南方大家庭的一员。
.
学贯中西 教学科技的领航人
蔡博士拥有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荣誉学士与教育硕士学位,曾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16年,也是多个官方委员会成员,拥有丰富的行政与教学经验。他不但精通双语双文化,也是语言教学科技领航人和著名诗人。
.
两年前加入南方大学后,蔡博士除了肩负艺术与设计学院与创意教学中心的发展重任、主持教学科技讲座和教授中西方美术史外,也积极推展文化活动。他担任《南 方大学学报》执行编辑,协助副校长何启良教授改革大学学报;辅助资深副校长王润华教授推行“新马桂冠诗奖”、“南方诗歌节”和 “南方文学之旅”;与艺术与设计学院邱美丽主任、吴志方主任和文物馆副馆长陈宥敏博士联手策划与执行“南艺五月天”和选派学生远赴中国参加国际设计竞赛, 结果囊括了十余个奖项;也和图书馆副馆长许通元先生一起负责《新加坡文学50》并参与《蕉风》的编务,以及与通识教育主任陈秋平博士协助王润华教授主导的 “亚洲共同体系列讲座”。
.
蔡博士属于极少数在高等学府,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新苗师范学院和南方大学,以英语授课与发表论文的传统华校生。多年来 他在学术上辛勤耕耘,常受邀在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至今发表的语言、文化、教育与数码科技的论文超过40篇,文学创作(诗、散文、闪小说等)超过 60篇,所编著的书籍也多达16本,可谓硕果累累。
.
数码时代 全方位的国际人才
出身正统华校的蔡博士,父亲蔡建木先生是资深华文课本编写人与语言专家,所以他自小接受中华文化熏陶与语言的训练,在中华语言文化方面奠下了扎实的基础。 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自中文系荣誉班毕业后,他到教育学院受训成为合格教师。后来也以英文完成新加坡国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为教 育学院讲师。两年后获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奖学金,远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他充分利用威大作为全美国五大超级电脑中心 之优势,不断充实数码科技知识与技能,经过十余年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跨学科领域的语文教学科技专家。
.
蔡博士在教学与行政的丰富经验也令人刮目相看,他先后担任中学华文部主任、新加坡教育部高才计划导师、教学科技研究室主任、教学科技中心总监、大学讲师、 助理教授、副教授、文学院助理院长、硕导、博导、研究院院长等。在南洋理工大学任教期间,因创新灵活教学法备受嘉许,荣获“卓越教学奖”。
.
蔡博士也是新加坡文坛的重要作家与文学推手。1992年,他的现代诗集《月是一盏传统的灯》获全国诗歌奖。从2008至今,他与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希尼尔 主编了6本新加坡全国驻校作家计划学生文选《青春文选》,成为校园文学之代表。2010年他担任新加坡作家作家代表团的副团长出席上海世博会,并主编上海 世博会新加坡文选《花园城市与水的神话》。
.
蔡博士是常驻全国翻译竞赛评审团主席。2012年他任新加坡文化奖文学得主作品英译丛书编辑顾问,编辑出版了王润华教授、希尼尔先生、尤今女士和黄孟文博 士的四本英译小说集,成为新加坡华文小说进军英文读书界的开路先锋。2013年出版的新加坡闪小说选集《星光依然闪烁》,收录了他10篇作品。南方诗社将 于2015年6月出版他的诗选。
蔡博士现任东南亚文学奖评委、新加坡国家文化奖文学组专家评审团委员、新加坡文学奖诗歌组评审团主席、五月诗社副社长和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写作组主席、全 国驻校作家计划主持人等要职。2014年,他连获三个新加坡政府部门(新闻与通讯部、教育部、文化、社区与青年部)颁发的特别贡献奖,肯定与表扬他对文化 教育的贡献。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冯蕉衣

冯蕉衣

金马奖最佳导演许鞍华执导的影片《黄金时代》,把世人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中国东北女作家萧红身上。在那个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本地也曾出现一位际遇与萧红有些相似的年轻诗人冯蕉衣。
.
冯蕉衣这位潮州诗人才华横溢,曾用过拉因、砂金等笔名,在上海出版过《衡窝集》;24岁南来后继续耕耘,在新马诗坛占有一席之位。但他一生历尽沧桑、穷困潦倒,最后英年早逝。
.
他在1940年的双十节,因病突然谢世时才27岁,当时为他举殡入殓的是赫赫有名的文人郁达夫。冯蕉衣位于武吉布朗密林中的墓,2012年中被寻墓人吴安全发现后,却引来一个有趣的问题;墓碑上的题字,究竟是不是出自郁达夫之笔?
.
曾翻阅各种有关冯蕉衣史料的文史爱好者林志强认为,墓碑上的题字应该是出自郁达夫之手,冯蕉衣哥哥的后人也以为墓碑是郁达夫所写的。但是吴安全曾问过好些人,大家在比对郁达夫和墓碑上的字迹后,又觉得两种字体相去甚远,碑文应该不是郁达夫所题。
.
曾经赋诗悼念冯蕉衣的本地文坛宿将刘思,1986年接受《联合早报》记者吴启基访问时却让上述疑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刘思在《颓废是伪装的——诗人刘思忆郁达夫在新加坡》一文中说,郁达夫与“吼社”同人如冯蕉衣关系密切,冯死时,由“吼社”一群朋友组成的治丧委员会要求郁达夫为早逝的诗人题写墓碑,他当时满口答应。但是郁达夫接下这项工作后却迟迟未见交件。
.
刘思记得自己当时在牛车水南天酒楼对面一家商行工作,有一天郁达夫和报馆同事到珍珠巴刹用餐,看到他在商行内便冲了进去,连招呼也不打就说:“我最近太忙了,蕉衣的字还没写。”刘思当时笑着回答:“希望你能尽快写好,到时我到你处去拿。”
.
根据吴启基的那篇报道,刘思当时肯定冯蕉衣墓碑上的字出自郁达夫之手,但他却把墓的地点记成是碧山亭。林志强是基于刘思的上述谈话,认定冯蕉衣墓碑上的字出自郁达夫之手。他还揣测郁达夫不是书法家,字体有时会不稳定。
新加坡文艺协会永久名誉会长骆明记得六七年前,郁达夫的孙子郁峻峰曾带着富阳和杭州电视台的摄制队到新加坡,并通过他的安排找了刘思和方修等人来谈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事迹。骆明记得刘思当时曾提及郁达夫答应为冯蕉衣墓碑题字一事,还提到他曾亲自到《星洲日报》找郁达夫,要跟他拿已答应写的字,但最终是否拿到就不得而知了。骆明说,郁达夫的后人正在筹划出版《郁达夫在新加坡文集》,并准备在中国和新加坡同时举行发布会。
.
虽然文献记录说墓碑是由郁达夫所题,但是本报咨询过好些人,包括本地一些著名书法家,大家在比对郁达夫所题的《纪念诗人冯蕉衣特辑》和墓碑上的字体时,都认为两者相去甚远,不大可能出自同一人手笔。除了笔触不同,郁达夫的字率真不拘,碑上的书体拘谨守法。
.
从冯蕉衣1940年底逝世到郁达夫于1942年2月4日与胡愈之、王任叔因日军攻陷新加坡而匆匆逃离新加坡,间中只有一年多时间,郁达夫会否因工作太忙,加上时局不稳,没来得及履行承诺便逃难而去?这是个耐人寻味的悬案。
记者最近随吴安全和林志强穿越武吉布朗密林,寻访冯蕉衣的墓时,只见墓碑上写着生卒年,除此之外便是一行“诗人冯蕉衣之墓”。
.
吴安全说,他是在2012年某一天,在密林中躲雨时被墓碑上的题字所吸引。在武吉布朗墓群中,以诗人自居的坟墓非常少见。据他所知,除了冯蕉衣,便是曾经担任中华总商会秘书的康研秋。葬在那里的诗人则有邱菽园和陈延谦。
巧的是,在那之后不久,冯蕉衣的侄孙女突然电邮吴安全,想知道叔公的墓是否受造路工程影响。吴安全与她联络时,她表示冯蕉衣的墓一直由她父亲冯笃骏照料,但父亲已在两年前去世。
.
本报通过这位侄孙女找到冯蕉衣侄女冯剑萍(73岁)。冯剑萍的父亲冯海泉是冯蕉衣的同父异母哥哥。冯蕉衣去世后不久才出世的冯剑萍,对叔叔的事迹非常感兴趣。她曾听长辈说过叔叔在病重时,他的女友郭坤成曾扶着他找她父亲,但是他们家当时生活十分清苦,父母和两名哥哥挤在租来的小房间里,根本就没有能力照顾叔叔,最后是由叔叔的朋友合力出钱,为他租个床铺栖身养病。
作者:谢燕燕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尤今吃虾中毒

《尤今:吃虾中毒》
去年,策划长达四个月的旅程时,最为担心的,是在旅途上被不识时务的病痛不清不楚地纠缠上,因此,准备了一个小药箱,药粉、药丸、药水,中药、西药,样样齐备。

原以为有备无患,万无一失了,没想到这个被我视若拱璧的“百宝箱”,竟然派不上用场,在旅途上,两次病从口入时,由于情况严重,我都火急火燎地直奔医院。

一次是在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中美洲盛产鲜虾,每只虾,大若巴掌,晶莹剔透的虾肉,丰满得几乎破壳而出,溢满了海洋的气息。我敞开胃囊,我毫无节制地吃,清蒸、干煎、盐烤、白灼、酒烹,轮番地吃。

那天,午餐意气风发地吃了八只巨虾,晚餐又来八只。

终于,出事了。

回返旅馆后,浑身像爬满了蚂蚁般,痒不可当,身上也东南西北地冒出了点点红斑。清晨起床时,双眸好像被沉甸甸的巨山压着,勉强撑开一条缝,揽镜一照,惊喊出声,哎呀!眼皮鼓胀如球,整张脸,怪异地扭曲着。跳上计程车,只说:“去医院,快点!”司机回头看见奇形怪状的我,以为白天见鬼,猛踏油门,风驰电掣。

来到政府医院门诊部,三四个医护人员轮流前来探问,可是,一个一个都因为不谙英语,耸肩而去。可怜的我,像台录音机,同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但却不得要领。

最令我震惊的,是医院那种好似嘉年华会般的气氛。

到处都是谈笑声,医生和医生、护士和护士、医生和护士,都在大声讲、大声笑,显得非常快乐。我知道哥斯达黎加是个快乐指数极高的国家,但我绝对没有想到在这个原该愁云惨雾的地方,居然也莫名其妙地与快乐处处碰撞。

等了老半天,终于有个口操英语的年轻医生趋前问话,问明原委后,明确表示,这是严重的食物过敏症,把我交给一名护士,打针。当这名护士为我注射针药时,居然把手机压在头颅和肩膀之间,谈笑风生。目睹她的马虎草率,我简直战栗了,可转念一想,当地人的平均寿命高达78岁,我应该不会如此轻易地命丧针下吧?一管针、几帖药,收费4万4000科朗(折合新币 110 元)。

回想这次经验,让我惊怵的,其实不是病痛的本身,而是哥斯达黎加公立医院那种全无纪律的松弛气氛。

医院,是应该有医院的样子的;而医院该有什么样子,往往取决于国家的体制与管制。

第二次因为口腹之欲而惹祸,是在厄瓜多尔(Ecuador)南部城市昆卡。

食物中毒,狂吐、狂泻、狂痛。猛服止吐药、止泻药、止痛药,什么都止不了,只好狂奔医院。

急诊室里,有一名医生两名护士值班。

他们都不谙英语,医生好整以暇地开启了电脑,用谷歌翻译软件与我进行无声的对话。他以西班牙文发问,我以英文作答。一问一答,二问二答,几番往来之后,专业的他,对病征已了然于胸,嘱我留下打点滴。在那三个小时里,周遭静得可以听到静谧的声音。

医院,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呀!许多事情,只有在超出常轨时,我们才惊觉,世间根本没有“理所当然”这一码事的。

打完点滴,医生给我开了五种药,收费美金130元(折合新币约 147 元)。我揣着药,风风火火地赶往长途汽车站。在车上昏睡了几个小时,抵达另一个城市瓜亚基尔时,已止吐止泻止痛了。

旅途两次入院求医的经验,让我明白了,饮食宜求“中庸之道”,滥吃狂食,无异于自我戕害呀!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

魏维贤博士逝世

《魏维贤博士逝世》

本地文教界名人魏维贤博士已在农历正月初一(2013年2月10日)凌晨时分与世长辞,享年85岁。身后留下妻子、两名儿子和一名女儿

魏维贤,一九二九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九五0年毕业于马来西亚大学教育系。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二年任新加坡华侨中学教师。一九五二年获英国伦敦大学文学位(荣誉)学位。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二年出任马来亚联合邦教育部官员。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一年出任新加坡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讲师及院长。一九六0年获美国教育领袖奖。一九六九年获新加坡公共服务勋章(BBM)。一九六九年又获台湾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哲士。一九六六年起出任“南洋学报”编委会主任,同时又主编“东南亚教育学报”一九七0年获伦敦大学硕士学位,一九七六年又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0年出任南洋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副教授及系主任,也曾担任南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所长。一九八七年获日本学术成就奖。

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三年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一九八三年出任新加坡工商银行首席执行董事至一九八八年止。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出任南洋艺术学院院长。

一九八二年当选为南洋学会会长迄今,南洋学会在魏博士的领导下,默默耕耘,硕果累累,已出版了“南洋学报”五十四卷, “南洋学会丛书”四十二种。南洋学会已成为海外华人学术团体中重要的学会。而“南洋学报”已成为研究东南亚华人的重要学报。北京大学陈炎和陈玉龙教授为了 庆祝魏博士七十华诞,邀请当代著名学者撰文致贺。陈炎和陈玉龙主编的《魏维贤七十华诞论文集》于2000年初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魏博士是位博学多才,精通中西文的教育家与东南亚研究的学者。中英著作丰富,已出版了十多种专著。

《〈魏维贤先生

留下评论

Filed under 狮城人物